在去年故宫文创彩妆、新年故宫第一场雪的刷屏后,我们在元宵迎来了故宫IP新年的第一个大日子——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。故宫博物院将故宫建筑群提前点亮造势,而本次灯会活动作为故宫94年来首次对外夜间开放,预约票当然一经开放就被瞬间抢光。活动火爆的原因,除了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历史、文化符号象征,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故宫超级IP的成功打造。
作为一个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文化符号,故宫拥有众多的皇宫建筑群、文物、古迹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象征,见证了中国历史文明发展。因此,故宫自古在中国人心中便充满强烈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感,这便是今天故宫能成为文化领域超级IP的重要基础。
2012-2015——改变故宫的人,和点亮故宫的那一划火柴
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(图片来自网络)
说到故宫,不得不提及的人,就是院长单霁翔。作为对故宫管理的负责人,如果把故宫博物院比作一家企业,那他就是企业的“CEO”。在他2012年上任后,便开始了故宫IP的转型与打造,他不仅走遍了故宫9371间房子、“用计”争取到领导划批4个亿的文物保管预算、凭借段子红透网络,更看到了相隔1700多公里外的台北故宫划亮的那道火光。
2013年,台北故宫推出的“朕知道了”纸胶带受到市场的热捧,电话号码列表 也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爆红。单院长看到了故宫IP在文创上蕴含的巨大潜力,开始了故宫超级IP计划。2013年,故宫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,早期文章风格比较平实、内容比较严肃,无人设定位,直到2014年“画风一转”。
图片来自网络
2014年,故宫淘宝在发布了公众号文章《雍正:感觉自己萌萌哒》后引起广泛关注。该文章里,雍正一改严肃庄严的古代皇帝形象,通过反差感卖萌,成为了故宫品牌下的第一个IP代言人。可以说,新媒体运营的成功,是故宫IP火起来的一大关键,如今“故宫淘宝”的微信推文已经篇篇10万+,先是一本正经地科普故宫传统文化,然后再不落卖萌地卖起文创产品。
图片来自网络
另外,自2013年首次试水开发上线APP《胤禛美人图》以来,故宫博物院共上线了《紫禁城祥瑞》《皇帝的一天》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《每日故宫》《清代皇帝服饰》《故宫陶瓷馆》《掌上故宫》在内8款APP。故宫APP制作精良已经成为业内共识,其中不少APP曾获得苹果商店的“年度精选”。
通过手机APP应用,将用户与故宫文化的互动,不再局限在线下,出发点是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故宫文化以及背后的故事,尽管不是盈利性质的产品,但通过对自身IP的挖掘,仍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带来相当可观的销售收入。